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團體中的從眾行為

團體中的從眾行為

當你心中有一正確答案,但是在你前面回答的人都是回答另一選項,此時你會繼續堅持自己內心的答案嗎?你要「做自己」回答自己所確定的答案,還是會跟隨前面的人回答,又或是想也不想直接跟著大家走呢?

什麼是從眾行為(bandwagon effect)


從眾行為又被稱為樂隊花車效應,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從社會心理學解釋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在社會心理學中又被稱為「遵從」(comformity),是指個體改變行為,以符合一個社群的常模,即使自己不相信其他人所選的答案,但是感受到必須與團體一致的壓力,所以就選擇和其他人一樣的答案,此時從眾行為就是一種『個體試圖用來解除自身與群體間衝突,增加安全感的手段,以求得心理上平衡的手段。』。
l   從眾可分為3
1.      口服心不符的從眾:並非發自內心的認可這樣的行為,但是屈於外界壓力只好表現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其實的內心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
2.      心服口服的從眾:指個體除了行為上的從眾,還發生了信念上的改變,由衷地認為群體的意見是正確的。
3.      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

從眾行為到底是好是壞?

Ø   優點:
1.      團隊容易達成共識,凝聚力高。
2.      團隊會花較少的時間做出決定,所以效率高
3.      避免發生衝突
Ø   缺點:
1.      少數人的聲音不容易被聽見
2.      因為沒人提出異議而容易造成決策錯誤
3.      團體裡的成員若有人口服心不服會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對此團隊失去熱情。
4.      團隊裡的成員會漸漸不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何解決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主要是因為看到其他人發表意見所以才會跟著回答,所以要解決從眾行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在表決的時候讓大家「看不到別人也讓別人看不到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採取私下個人訪問或是採取匿名的方式,這樣就可以根據內心所選的答案下去回答,畢竟也沒有人的答案可以參考。

生活中的從眾行為—大學生活

ü   舉手表決時:在大學時,每次要舉手表決時,有時候我們會先看旁邊或是整體的人有多少人舉手,再決定要不要舉手,當你發現人數極少時,你就會選擇不舉手,即使你內心是想選那個選項的。
ü   出遊:當社團或是班級要出去遊玩,你卻因為缺錢、報告等原因不太能一同出遊,但是當你是唯一幾個不出去玩的,你就會猶豫如果我不去是不是很不合群、會不會被排擠等問題,到最後就有可能會決定一起出遊。
ü   流行物品:當你身邊的同學或是室友都買了一項東西,他們都覺得那樣東西很好用、很值得,可是你卻認為那沒甚麼浪費錢而已,但是內心會掙扎說大家都有只有我沒有,我會不會被討厭或是跟他們談不上話來,而導致最後也跟著買了那樣物品。

結語

我們在生活在不同大大小小的團體裡面,從眾行為是很容易碰到的問題,有時候我們自己正在做出從眾行為但卻沒發現,從眾行為在團體生活中是必然的,它有好有壞,我們要學習如何在團體生活中表達自我,才不會最後因為從眾行為而迷失自我甚至是失去自我

第六組:張簡佩珊、李宜芳、劉婷葦、林怡廷、劉芷萱

資料來源:
從眾、順從與服從
從眾心理-缺乏主見
圖片來源:


1 則留言:

  1. 從眾行為或多或少存在於每個團體之中,如文中所提,從社會心理學來解釋,人會遵從多數人的行為,因為如果行為與多數人相佐,心理上就會有一種要與團體一致的壓力,所以最後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與團體一樣的答案。簡而言之,從眾行為就是解除與群體的衝突,而達到自身心理平衡的行為。
    在職場上,公司討論決策時,就會出現從眾行為,自身的意見很容易被其他人所影響,而這樣的結果可以從正反方來討論。從正方而言,團體容易達成共識,凝聚力高、可以花較少時間作出決策,效率高;從反方而言,團體中少數人的聲音容易被忽視、沒有其他的意見很容易造成決策錯誤、團體中的成員會漸漸地不會主動表達意見。
    分析了這麼多,那麼該如何解決從眾行為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不到別人也不讓別人看到你。在做決策時,只要採取個人私底下投票或匿名等方式,就不會被其他人的意見所影響,這樣一來,就不會有從眾行為的出現了!
    最後,從眾行為一定會是我們在生活中、學校中、社會中常常遇到的事情,而如何減少其對我們的影響呢?那就是一定要學習如何在團體之中表達自我,才不會因從眾行為而讓自己喪失了自我!
    By:OB Team 5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