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改變態度:閱讀《身為人》


本周主題談到「工作態度」,讓我想起最近正在閱讀的一本書《身為人》。經濟》節目主持人Russ Roberts以經濟學Adam Smith的著作《道德情操論》為基礎,探討人類行為背後潛藏的心理機制,搭配生活實例分析道德和人性的衝突與結合。文中會引述一段《道德情操論》的內文,再由Russ Roberts寫上他對這段話的理解,以更淺顯的方式向讀者敘述。 

第三章「怎樣才會快樂」引述道德情操論》:「人類不僅天生渴望受人喜愛,也渴望自己是可愛的1(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p.71)因此,為了符合普世標準對於「討喜」的定義而有調節變數(moderator)生成,個體會調整、掩蓋自己的行為迎合大眾減少與大眾之間價值觀的差異間接產生兩種情況:自己的行為理應被責備卻因為某些因素未被責備實際上未獲得讚賞,卻認為自己的行為受到讚賞類同於我們在組織行為所學之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意即態度和行為等的認知成分相互矛盾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來說闖紅燈被警察攔下,時常會辯駁:「那麼多人闖紅燈,怎麼只抓我」被開單的人總認為警察是特定針對他卻忽略了自身行為事實上就是違法的,這也是《行政法》為什麼會規定:「不法者不得主張平等」。 

影像 
                 閃電俠超速也是要罰錢的!
         (source: Chow Hon Lam, Flying Mouse) 

論及認知和意識態度三元論(ABC Model of Attitude)提及,態度的構成要素包含情感、行為、認知第四章「如何識破自我欺騙的圈套」則指出個體態度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所以就算面對相同的事件每個人的反應也不盡相同,但基於期待自己變得「可愛」時往往會產生自我欺騙或盲點,如物理學家Richard Fetnman所言:「你絕對不該愚弄自己—但你卻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那個人而最嚴重的情況莫過於,個體甚至自我欺騙到說服自我「我非常了解自己多容易被愚弄」相信其他人會自我愚弄,但否認自己會這麼做2(Roberts, 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p.95)間接形成輯倒置(logical inversion)。例如家庭主婦逛超市遇到食品推銷員,習慣在他們銷售的商品挑毛,像是衛生、原料產地等等換作是自己想買的東西,卻會不停吹噓這個東西有多便宜實惠。 

影像 
                                               超市大戰!
                                            (source: 臼井儀人, 蠟筆小新) 

閱畢《身為人,深深感覺「態度」之於每個人的重要性,透過「行為經濟學」解釋人為何「自利」又為何「利他」工作環境、福利待遇、氛圍固然都是影響工作表現的原因,但工作者本身的「態度」才是決定自己是否能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再經由正向態度的互動達成成就如同Vernon Smith所言:「人在獨處狀態犯下的錯誤可透過合市場上其他人的互動獲得調和」 

資料來源:
  1. 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USA, Penguin Group USA, 2010 
  1. Russ Roberts (2015)。身為人(陳儀 譯)。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原著版2014年出版) 


BY. 第11組:楊適戬、黃絜、林品瑄、黃宣宸、賴彥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